
手卷中描繪俱盧之野戰爭的插圖
(此圖取自維基百科-Wikipedia) 羅摩衍那 第三章《森林書》
在參觀吳哥窟看壁畫和雕刻時,會不停的提到羅摩衍那和摩訶婆羅多。其實在上世界音樂講到印度音樂時老師有概略跟我們介紹過這兩步印度史詩的內容,不過還是有很多人不清楚故事的情結,所以稍微介紹一下吧!而整個小吳哥壁畫雕刻的內容除了一些吳哥王朝的歷史外,就都是講述羅摩衍那和摩訶婆羅多的內容了,所以在參觀前若是對這兩部作品有稍微的了解會比較容易看懂壁畫上的內容。
羅摩衍那(梵語意思為「羅摩的歷險經歷」)是印度兩大史詩之一,作者是詩人蟻垤,或譯跋彌(Valmiki),共分為七章,24,000對對句。內容主要講述阿逾陀國王子羅摩(Rama)和他妻子悉多(Sita)的故事。羅摩衍那和另一部更長的史詩《摩訶婆羅多》是印度文化的基礎,對印度文學、宗教的發展有相當大的作用,中國文學作品中的《西遊記》也受到它的影響。羅摩在印度文化中的地位甚至相當於耶穌在基督教世界文化中的地位。
羅摩衍那成書不早於公元前300年,第二章到第六章是原作,第一章和第七章可能是後來(不早於公元前200年)補充進去的,原作將羅摩描繪成一位理想的英雄,但後來補充的部分將羅摩說成是毗濕奴的化身,兩部分的文筆也不一致。
原書依據吠陀體系推算,羅摩和羅剎魔王羅波那(Ravana)之間的戰爭發生在距2005年880147年之前,印度傳統的曆書都是根據這種推算編製的,但是並不為現代歷史學家所接受。印度傳統認為羅摩是毗濕奴的化身,他殺死魔王羅波那,確立了人間的宗教和道德標準,神曾經答應蟻垤,只要山海還存在,人們就仍然需要閱讀羅摩衍那。
20世紀70年代大陸梵文學者季羨林、黃寶生翻譯《羅摩衍那》,為全世界迄今除英譯本之外,僅有的外文全譯本。而我則是在這個暑假剛購入《羅摩衍那》、《摩訶婆羅多》這兩本書,在金石堂和博客來等網路出局都可以買的到。
博客來:羅摩衍那
摩訶婆羅多
金石堂:羅摩衍那
摩訶婆羅多
羅摩衍那共分七章內容分別如下:
第一章《青年書》
描寫阿逾陀國王向神祭祀求子,火中出現一位仙人,送來神奶,讓他分給三個妻子,生了四個兒子,來了一位仙人要求他的長子羅摩和其異母兄弟羅什曼去保護自己免受魔鬼的干擾,兄弟倆經歷了許多冒險,並受到仙人的教導,也從仙人那裡獲贈幾種神奇的武器。
他們受到遮那竭國王的邀請,參與國王為女兒悉多選婿大會,要求參賽者拉開一把濕婆神弓。沒有人能拉動,羅摩不僅成功地拉開神弓,而且將弓拉斷了,因此獲得悉多為妻,經過盛大的婚禮後,兩人回到阿逾陀。
第二章《阿逾陀書》
幾年以後阿逾陀國王決定退引到森林中,讓長子羅摩繼位。他的另一位妻子曾經在一次戰爭中由她的戰車手救過國王的命,國王曾經答應要滿足她兩個願望,現在她嫉妒羅摩的母親,就在羅摩的即位大典前,由於僕人的慫恿,向國王提出了兩個願望:讓她自己的兒子繼承王位、將羅摩放逐出阿逾陀,14年不允許回來。
羅摩和他的妻子退居森林,他的兄弟羅什曼堅決要和他一起退居森林。繼任的國王也對自己的母親不滿意,跑到森林要求羅摩回去擔任國王。羅摩一定要完成父親的諾言,他的兄弟只得將他的鞋子要走,作為國王的標誌,宣稱自己只是代行王政,如果14年後羅摩不回來收回國王的位置,自己就要自殺。
魔王羅波那的妹妹對英俊的羅摩傾心,多方引誘,但羅摩忠於自己的妻子,毫不動心。羅什曼感到憤怒,將女魔的鼻子割掉。女魔向兄長哭訴,魔王放出一隻金鹿,引誘羅摩和羅什曼追逐,趁機用飛車將悉多劫走。
第四章《猴王國書》
哈努曼陶器(terra cotta)羅摩在尋找悉多的過程中遇到猴王國國王須羯哩婆,須羯哩婆被篡位者巴裡奪去王位和妻子,羅摩和神猴哈努曼幫助須羯哩婆殺死巴裡,奪回王位。重新成為猴王國國王的須羯哩婆答應幫助羅摩尋找他的妻子悉多。
第五章《哈努曼書》
須羯哩婆派遣哈努曼去尋找悉多的下落,哈努曼向南方一直走到印度洋,他有跨越印度洋的能力,但由於受到詛咒,他忘記了自己的能力,在大家的鼓勵下,他恢復了記憶,跨越印度洋,在楞伽島找到了悉多。
哈努曼發現悉多被囚禁在魔王羅波那的宮殿中,他要求魔王放悉多回去,否則會受到羅摩的懲罰,魔王非常憤怒,要處死哈努曼。但在他弟弟維毗沙那的勸說下,認為不應該處死使節,決定讓他的魔鬼部下將哈努曼的尾巴點著。哈努曼帶著燃燒的尾巴,飛出牢籠,橫穿整個楞伽島,引起大火,燒毀了城市,自己並沒有受傷。然後返迴向羅摩報信。羅摩、羅什曼和哈努曼一起向南方進發,解救悉多,直到印度洋邊。
第六章《戰爭書》
羅摩要求羅波那放回自己的妻子,受到羅波那的拒絕,他決定發起戰爭,在神兵的幫助下建立了一座通往楞伽島的橋樑,殺死魔王羅波那,救回悉多,讓悉多接受火的驗證,證實其保持貞潔。這時已經過去14年,他們一起回到阿逾陀,羅摩接受王位。他統治的時期印地語稱為「羅摩萊亞」(羅摩統治期間),這個詞在印度文化中一直代表理想的治理和公正的法律。
第七章《結局書》
這章中講述由於臣民仍然懷疑悉多不貞,羅摩將悉多放逐到森林中,悉多為羅摩生下兩個孩子,再次聲明自己清白,呼籲大地母親接納她,然後被大地吞沒。
有許多人認為這一章描繪的羅摩違反了以前的道德準則,可能是後來由其他人添加的,不是蟻垤的原作。羅摩衍那不僅是印度文化的根源之一,對東南亞的文化也有很大的影響,爪哇島、巴釐島、馬來西亞、菲律賓、泰國、柬埔寨、緬甸、寮國都有關於羅摩或源於羅摩衍那的類似的史詩。一些廟宇中也有羅摩和魔王作戰的壁畫。中國《西遊記》最早版本中的「猴行者」孫悟空的形象也受到哈努曼形象的影響。
摩訶婆羅多
摩訶婆羅多是古印度兩大著名梵文史詩之一,摩訶婆羅多有74,000對以上的對句,此外還有一些散文句,總共有180萬個單詞,是世界上最長的史詩之一,是《羅摩衍那》的四倍。相當《伊利亞特》和《奧德賽》總合的10倍。世界上只有藏族的史詩《格薩爾王傳》和吉爾吉斯族的史詩《瑪納斯傳》可以與之媲美,如果持續不斷地念頌,得兩個星期才能念完。
摩訶婆羅多對於印度的哲學和宗教有很重要的作用,其中第六章中的《薄伽梵歌》已經成為印度教的經典。
「摩訶婆羅多」意思是「偉大的婆羅多」,摩訶(Maha)是偉大的意思,講述的據說是創立印度王國的婆羅多王后裔的故事,在古代印度以口頭吟誦的方式創作流行,後來流傳到亞洲各國如印尼、柬埔寨、泰國、寮國、緬甸、斯里蘭卡等國度,是亞洲文化的遠古源頭之一。
摩訶婆羅多成書於公元3世紀到5世紀之間,作者為廣博仙人,但可能只是他收集整理的,原始故事一直在民間流行,最早可以上述到公元前5世紀左右。
摩訶婆羅多對印度文化和印度教的影響是非常大的,正如書中第一句說的:「這裡有的東西,在所有地方都存在;這裡沒有的東西,任何地方都找不到。」德國語言學家洪堡曾無比推崇:「《摩訶婆羅多》的這個插話是最美的,或許也是我們所知一切文學中,唯一真正的哲學詩。」
摩訶婆羅多不僅僅是講述一個故事,廣博仙人在書中說,本書的目的是闡明人生的四個目標:愛、財、法和解脫,許多印度人相信人生的最終目標是達到解脫,其中業和法在摩訶婆羅多中佔據了主要位置,也包括了大量的印度神話和哲學觀念,有許多神靈和哲學寓言故事。
《摩訶婆羅多》是經過很長時間逐漸積累成書的,早期以口頭吟誦的方式創作流傳,最早的證據顯示在公元533年的抄本中已經收集了10萬對對句,有20卷。最早的抄本可能追朔到公元200年,所以可能在三到四世紀已經編成18卷本了,目前存在的是18卷本。
故事主要講俱盧家族的兄弟,持國和般度的後代,為爭奪王位進行的戰鬥,最終導致發生俱盧之野的大戰。故事以黑天的死,王朝覆滅,般度家族的兄弟升入天堂為結尾。意味著印度歷史上第四階段黑鐵時代的開始,這時人們失去尊貴的價值觀,喪失了道德、勇敢和公正的行為。在摩訶婆羅多中,許多具有高尚道德的人為了自己的價值觀和持國家族戰鬥在一起,例如毗濕摩,發誓一直保護國王難敵,不管他的地位怎樣變化,雖然他知道般度家族最終會勝利。
還記得那時候在上世界音樂時,老師放了以羅摩衍那為內容表演的皮影戲給我們看,整個皮以性的內容以《森林書》的部份佔據最多,也看了印度以羅摩衍那為情節所拍攝的電影,那時就對於這一部印度史詩的內容很感興趣。這趟柬埔寨之旅又再度勾起我記憶中的神話故事,回來後立即在網路上尋找這兩部史詩的內容,找到的實體書買回家,雖然至今還不曾翻閱完(史詩的寫作方式閱讀起來不是很順暢),可是至少也是個開始,讓我的閱讀範圍更加的廣泛。
‧史詩內容引用自:維基百科-Wikiped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