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星期四和阿爹阿娘一起去文化中心看鬼太鼓座的表演,一直到隔天耳朵裡都還是轟隆隆的聲音。

太鼓最初是由中國所流傳進去的,傳入日本後與日本的文化相互融合。太鼓(Taiko)原意為大鼓,現指日本傳統以橡木桶(Keyaki)挖空,兩面覆上動物皮革而製成的鼓,其樂器包括大小不同的鼓,其中鼓身以單顆樹木刻製著稱為〝太鼓〞。在日本古代,太鼓是用來驅瘟趕鬼,而在神道中,太鼓則被作為迎神宴饗。在日本的佛教中,太鼓象徵了佛的聲音,不論是在宮廷中、戰場上、歌舞能劇中均有它的蹤跡。


而鬼太鼓則是太鼓中的一種。它也是一種聲勢相當浩大的表演,鬼太鼓所演出的中間還會有三味線、尺八等日本樂器穿插其中。鬼太鼓有如氣勢浩大的鬼,那中間的三味線.象徵可憐的女子,尺八的簫聲或笛聲彷彿訴說的鬼的末日已到,這就是鬼太鼓表演中所要帶給大家的。


鬼太鼓音樂來自傳統慶典鼓樂及民俗音樂,日ˇ本文化認為鬼太鼓的鼓聲是尋求大自然樂音的激勵、原創性的根源,及音樂與自然融合後激盪的哲思和感動。鼓者認為,聽者應感受到其音樂中人類互愛的美 德,亦深信,這一切乃緣於世界各地之迴響。經由鬼太鼓「視」、「聽 」的洗禮,世界各地的聽眾多能體會音樂裡抒發的情感,鼓聲與心靈合 而為一,這是鬼太鼓之所以廣被接受的主因。


作為一位觀眾,不是很了解日本文化的聽眾來說,整場的鬼太鼓表演下來對我來說很吃力。可能是因為我的聽覺吧,我是一點點聲音就很敏感的人,更不用說是這麼磅礡震撼的鼓聲了。所以一整場兩個鐘頭左右的表演,雖然其中有穿插一些不使用鼓的曲目我依舊聽得很累很辛苦,至於其他人的耳朵受不受的暸我就不是很了解了。


之前曾學過中國的大鼓(也就是太鼓的前身),很自然在看表演的時候就會互相比較,但應該是比較主觀的評論。我個人較喜好中國的大鼓:

1. 鼓的種類較多。中國鼓的種類很多,在演出時也都會使用許多不同音色的鼓再加上其他打擊樂器來做表演,可以增加音樂的豐富性;鬼太鼓再表演時當然也不只是使用一種鼓,可是種類很少,再加上一些小見的打擊樂器伴奏,在音色的豐富性上顯得比較單薄,是很純粹的太鼓聲響。

2. 鼓聲的音色變化極少。在大學上課學打鼓時,老師就很示範了如何在一顆鼓上打出明顯的音高,由於樂器本身的特性,將鼓皮張在木桶上用鼓釘固定時,越接近鼓邊的鼓皮張得越緊音色也會偏高,鼓心的音色則相對較低,從鼓邊打進鼓心就可以明顯聽出音高的變化,而且中國鼓在演奏時不僅打擊鼓面,也會敲及鼓邊以及刮擊鼓釘,更會依鼓棒與鼓面的角度不同作出音色變化,音色上顯得豐富多變;鬼太鼓在演奏是大多是敲擊鼓心,偶而有敲擊鼓邊的變化,絕大多數的時間因色都保持在隆隆龍的狀態。


這兩點是我會比較喜歡中國古的主要原因,跟我的耳朵受不了單一聲響重複過久有絕對的關係,所以是非常主觀的意見。不過,從鬼太鼓的意涵下來看或許就可以了解,太鼓是用來驅瘟趕鬼,要用這樣單一純粹的鼓聲來進行儀式,當然,這也是我個人的猜測。


不可否認的,演奏鬼太鼓是需要相當大的體力,他們必須用盡全力擊出每一次的鼓聲,讓鼓聲與肢體直接的撼動觀眾,是一種音樂與力完美結合的表演,那種使盡全身所有力道的暢快感,使觀眾的精神也得到毫無保留的解放。無須優美旋律,就足以令人愈聽愈痴迷,看完心中與耳朵所受的震撼都是相當大的。




‧圖片出處:http://tvkcom.net/cgi-bin/ticket/tickets.cgi?t=119042453324
 參考資料:http://tw.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id=1205080711108
      http://tw.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id=1105061001723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quicksand 的頭像
    quicksand

    QuickSanD。在自我的空間,獨舞……

    quicksan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